前言
“中国武器已经从追赶世界,到现在超越世界走在前列。”
这是军事家张召忠的言论。
在九三阅兵中,亮相的激光武器更是让美国都惊叹,原来中国才是那个藏的最深的“列强”。
遥远的激光武器近在眼前
2014年,在《海峡两岸》节目中,张召忠谈到了激光武器,直言不讳表示中国的激光武器要想真正成为装备部队,恐怕是件“非常遥远”的事情。
他甚至觉得中国“十年、二十年”都未必能搞定。
因为他依据的是当时全球唯一的参照物—美国。
展开剩余86%要知道美国在这个领域砸了数十亿美元的巨款,结果项目要么搞到一半就“半途而废”,要么就是“没整出能用的东西”。
毕竟,连唯一的领跑者都摔得鼻青脸肿,跟在后面的人又能有多大胜算?
然而谁也没想到,仅仅数年之后,在8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的盛大阅兵式上,一款外形奇特、充满科技感的装备,悄然出现在世人面前。
它的名字,叫做LY-1,一款货真价实的国产舰载激光武器系统。
务实解决难题造就LY-1
回过头看美国人造武器的艰辛历程,就能明白什么叫“高起点高投入”。
他们的目标总是定得极高,动不动就想拿出最完美的终极产品。
但事实却差强人意,各种尖端技术强行捏合在一起,稳定性极差。
最终钱也砸进去了,武器也没造出来。
而中国人却用务实,实现了连美国都难以完成的难题,我们的工程师们没有死磕最难的功率参数,而是先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。
这武器要在哪里用?什么地方最适合它?
最终确定是大型舰船。
因为像大型两栖舰船这样的平台,首先电力供应管够,能喂饱这个“电老虎”。其次空间宽敞,有足够的地方进行安装和改装,并且试错成本还比较低。
于是,“舰载先行、陆基衍生”的思路有了。先把一个可用的系统搬上船,让它先转起来,在真实环境中去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研发的焦点,也从追求单一的极致参数,转移到了如何搞定电力供应、冷却系统、光束控制这些才是真正决定武器能否可靠运作的子系统。
这种“先解决有无,再追求精尖”的迭代思路,看似慢,实则效率更高。它有效规避了不切实际的技术风险,让我们的项目能够稳步推进。
当LY-1亮相时,外媒推测其功率可能已经超过了200千瓦,这个水平已经把全球几十千瓦的试验品,彻底甩在了身后。
LY-1实战中的绝对优势
LY-1一旦投入实战,它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款新装备那么简单,它将从根本上颠覆现代战争的成本逻辑和防御模式。
现代防空作战正面临一个越来越头疼的难题:非对称打击。
敌方用成本低廉的无人机、巡航导弹搞“蜂群”饱和攻击,用一枚价值数千甚至上万美元的导弹去拦截确实有点大柴小用,因为战争,归根结底打的就是经济仗。
激光武器的出现,将彻底改写这本经济账。它的拦截成本低到令人发指,几块钱的电费,就能完成一次拦截。
它把弹药的概念,从昂贵的化学能,直接拉回到了廉价的电能。只要舰艇的动力系统还在运转,它就拥有“无限弹药”,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拦截。
它完美地弥补了海军中小型舰艇的防空短板。
传统的近防炮系统,比如加特林机炮,虽然射速惊人,但备弹量是有限的。
面对蜂拥而至的目标,几轮齐射之后就可能陷入弹药告罄的窘境。而LY-1则作战续航能力极强,可以从容应对饱和攻击。
更惊人的是它能以光速进行打击,几乎没有飞行时间,大大压缩了目标的反应窗口。
而且它的功率还是“可调节”的。功率调低点,它可以执行侦测、干扰、致盲对方光学设备等软杀伤任务。功率开到最大,它就是一门能够瞬间烧穿钢板的死亡射线。
这种集侦、扰、打于一体的多面手能力,是任何传统动能武器都无法比拟的。
中国整体工业生态
如果说LY-1是浮在海面上那座令人震撼的冰山,那么支撑它浮出水面的,是海面之下更为庞大、更为坚实的中国整体工业生态。
激光武器这种尖端科技,绝不是靠某个天才的灵光一闪就能搞出来的,它的成功,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整个工业体系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。
LY-1这台精密的杀戮机器,背后是无数个子系统的完美协作。高效的电池储能技术,解决了能量瞬时输出的难题。特种光学材料的突破,保证了光束质量和透镜寿命。高精度控制系统的进步,确保了能够精准锁定并跟踪目标。
这些在过去曾经是制约我们的技术瓶颈,如今却变成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助推器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拥有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,能将这些先进但复杂的子系统,像搭积木一样,高效、可靠地整合到一起,最终变成一件可以上战场的成熟武器。
单项技术的领先或许可以被模仿、被追赶,但这种由一个完整、健康的工业生态所支撑起来的系统性创新能力,才是别人真正学不走、也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。
结语
回看LY-1激光武器从一个“遥远的传说”变成阅兵场上的钢铁现实,整个过程证明了一个事实:用过去的经验,尤其是用别国失败的经验来框定中国的发展,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言论。
发布于:河南省启运配资-配资交易软件-按月配资-配资平台哪个是实盘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