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岁、身家一千六百亿,陈天石和他的寒武纪,这两个名字突然间成了A股、科技圈、乃至朋友圈茶余饭后的热议对象。
有的人忍不住要问,靠AI芯片逆袭,再把茅台都甩在身后的寒武纪,到底凭啥?陈天石又是怎么把一手牌打成王牌的?是撞了大运,还是有真本事?
讲真,看着寒武纪的股价疯涨、故事一个接一个,不少人忍不住有点“柠檬”,这种少年天才、资本推手、科研突破、财富暴涨,全套标配齐活了——但这真就只是个幸运逆袭的传奇,还是背后藏着难以复制的必然?
别急,听我慢慢扒一扒,这股疯潮到底是怎么卷起来的。
要说起来,陈天石的人生剧本,简直就像无数稚嫩少年来信里“如何成为世界顶级科学家”的标准答案。
这哥们出生在江西南昌,高考时16岁一头扎进了中科大的少年班,横冲直撞,20岁本科毕业,25岁就读完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博士。
你以为他做条咸鱼了吗?不,他就跟开挂一样,进了中科院计算所任助理研究员,很快一路升到博士生导师。
而且,他还有个同样厉害的兄弟陈云霁,一个专攻AI算法,一个主攻芯片硬件,这兄弟俩,简直就是现实版的“黑客帝国双子星”。
在人们还对“人工智能”这些词一头雾水的时候,陈氏兄弟已经悄悄在实验室捣鼓“AI芯片跨界”,打算玩一把别人都想不到的创新。
说起来,十几年前的英伟达,也就是个正儿八经的显卡厂商,主业送快递包游戏显卡。
可兄弟俩却放话要把AI和芯片这俩传统项目绑在一起,用中国自己的算力底子怼未来。
听起来像啥?天方夜谭。
太多“技术空想”,最后都变成酒桌胡话。
但他们真不是嘴炮,2015年20人的迷你团队,硬是迭代出世界首颗为深度学习定制的AI芯片原型。
2016年,陈天石一咬牙选择离岗创业,寒武纪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。
90万元注册资本,听起来比现在随便一线城市房子首付还少。
可寒武纪偏偏有底气,背后有中科院撑腰,技术团队算力爆表,一群人齐心“造芯片”,没两下就混成了资本圈宠儿。
钱到位了,项目也有眉目了——半年下来,科大讯飞、云启资本啥的投了5000万元,估值转眼涨到5亿元。
再过一年,跟国投基金一聊,又涨成45亿。
这还不够,寒武纪终于拿下华为的订单,麒麟970芯片里用的就是寒武纪的AI处理器。
大家都唏嘘,哪有这么幸运的创业公司,被大厂带着飞,还是祖国亲儿子?
但你别忘了,中国芯片那会儿正被外界“卡脖子”,技术突破眼下急,就自带天时地利人和。
2019年又来一笔大钱,南京招银领衔17.5个亿,寒武纪估值刷刷飙升到220亿,一夜之间搞得半导体圈“艳羡地围观”。
你敢信,从90万到46个亿净资产,公司三年干成这样,效率拉满,让多少”情怀创业者“直呼羡慕。
2020年一到,寒武纪直接登陆科创板,递交招股书和上市没多久就敲钟了,110多天,系上了“快车道”的安全带,一上市市值就破千亿,成了中国AI芯片第一股,媒体铺天盖地吹,一时风头无两。
此时,如果有朋友在群里问,你觉得寒武纪到底怎么样?你说“买它”,只能庆祝财运亨通,但是后来的剧情,绝大多数人肯定没预料到。
高光之后的故事,却是豁然反转。
上市之后的寒武纪,压力翻倍,光环一褪,财报拉开给大家看,好家伙,三年总共亏了30多个亿。
业绩连年亏损,市场信心被激冷水,最惨时候股价从300块跌到46不到,直接变“韭菜收割机”,无数人被套得怀疑人生,有人甚至发帖问“是不是没救了”。
说实话,这年头,技术牛不代表你能赚钱,这事儿,从来不是光凭满腔热血和一腔情怀。
可陈天石没怂,逆风而行,他有句口头禅“芯片这行没有捷径,就是死磕”。
这点,很多人其实看不上,但老陈就是拧巴劲,2021到2023连亏,研发依然砸钱,到2024大环境一变,国产芯片终于迎来翻身窗口。
寒武纪推出重磅新品——思元590,用7纳米工艺,支持512TOPS顶级算力,能效比居然超过了国际老大哥。
百度、阿里云、字节跳动这些大厂全拥了进来,说白了,中国AI只要一提国产芯片,都绕不开寒武纪。
尤其是和英伟达顶着干的性能,很多场景据说能打到A100八成水平,这在现实中国芯片产业链上,简直算一记重拳。
市场一嗅到风向变了,直接把寒武纪的股价一路推上天,从四十多块锅碗瓢盆边缘,飙到了1400多块。
此刻,秒杀茅台,A股新“股王”横空出世。
说着容易,但真正能“绝地反杀”的企业,有多少起死回生传奇?
深层原因,其实比外面报喜的热搜要复杂得多。
地缘局势变了,国际芯片封锁加剧,大家担心啥?
“算力独立”成了刚需,大模型爆炸式增长,对高性能AI芯片的胃口越来越大。
正巧寒武纪压对了赛道,该花的钱一毛不省,硬生生咬牙从谷底爬到山巅。
你看到的高光,是一串报表上的数字逆袭。
再拿2025年半年报出来看,什么叫业绩炸裂?
仅半年收入28.81亿,涨了四千三百多倍。
净利润逆转10个多亿,去年亏了五亿多,今年直接量变成质变。
瞬间甩掉“亏损王”标签,变成最招人爱的香饽饽。
大行高盛都出来添油加醋,把目标价直接调高一大截,研报里讲的逻辑很简单——中国不差钱,云服务商花得起,平台赶上换代,寒武纪正好踩着节点起飞。
别忘了,同行火热也是一阵风,国产大模型DeepSeek发布时,明晃晃喊着“针对新一代芯片设计”,直接被市场联想利好寒武纪,芯片公司跟着涨停。
各地算力建设正热火朝天,工业和信息化部给政策加码,预计一年要拉四成产能增长。
整个产业链供需两旺,寒武纪顺势成了千亿市值的“新网红”。
但有人要问,泡沫会不会破?高估值下,公司真的撑得起这样的光环吗?说白了,风险一样多。
同行激战正酣,英伟达、AMD依然如狼似虎,市场不会只留一块蛋糕在中国队手里。
全球新技术天天进步,光子芯片、量子计算都在路上。
万一哪天架构大变,寒武纪转型慢了,分分钟“前浪死在沙滩”。
还有国外技术封锁还可能升级,最牛的芯片代工、制程环节,依然不是一家之力就能突破的冰山。
最后,这种突变式盈利能不能持续,寒武纪自己都还吃不准。
动辄两百八十倍的动态市盈率,悬在投资者脑袋上。
不像那些已经实现常态盈利的大厂,这种科技股“狂乐”说消就消,你得做好心理准备。
说句实在的,寒武纪这波胜利固然耀眼,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依然是研发。
财报里写得明明白白,研发投入飙升到4.56亿,还要扩大到八百人左右的技术团队,大多数都是硕士、博士,人才密度离谱。
不过,无数芯片专利、软件著作权、集成电路设计专利全堆在一起,在当下这个“专利就是竞争力”的时代,不这么烧钱也不行。
每次寒武纪去申请大资金募资,背后其实是为了抢跑行业下一轮风口。
陈天石曾经一句话,道尽创业心酸——“芯片没有捷径,只有死磕”,试问创业者里,有几个能咬得住?
复盘这十年,从天才少年到千亿身家,热血无数,现实如刀。
有的人只看见“股神神话”,翻身成王。
可只有经历寒冬、跟死磕沾满灰尘的创始人,才懂背后的焦虑。
市场风口,技术破壁,地缘变局,资本狂潮,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。
你要问寒武纪凭什么?
是天赋+努力+大环境叠加的产物。
但财富神话的背后,是一场全国芯片产业链的全力冲刺,是技术自信与自主可控的赛道必杀。
谁也不敢打包票,赛道能跑多久,这一代企业家能否压住未来一切不确定?
想知道寒武纪故事还能怎么演下去?这才刚刚开始。
中国科技产业想熬出真正的“龙头”,光靠爆款故事可不够,终极比拼还是落在持续创新、市场兑现和全球竞争格局的长期博弈。
这是一场马拉松,而不是百米冲刺。
你怎么看寒武纪的逆袭和高光?会不会成为中国AI芯片的“茅台”?还是说,这波热潮之后,依然要回归冷静拷问?
欢迎留言,提你想问的问题,一起拆解寒武纪的神话。
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启运配资-配资交易软件-按月配资-配资平台哪个是实盘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