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岁新这个名字,不少人可能都听过,她是革命英雄黄公略的女儿,继承了父辈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。
1952年,对她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时刻,高中毕业后,因为成绩很好,她顺利考上了河南平原农学院。
这本来是个该好好庆祝的时候,可黄岁新心里却五味杂陈,因为她舍不得离开北京。
然后,她就去找了彭老总,跟他说了自己的想法,希望能得到这位老革命家的理解和帮忙。
她本以为这只是个小小的学习上的事儿,可没想到,彭总不光没答应,还把朱老总给请来了。
那么,为啥彭老总不同意这个请求呢?而且这事儿还闹到了朱老总那里?
【革命家族】
1898年,黄公略在湖南湘乡呱呱坠地,家里没啥大钱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打小起,他就受到老爸的严格管教,家里头的文化氛围也让他耳濡目染。
但黄公略并不满足于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,当辛亥革命掀起浪潮,爱国热情高涨之际,黄公略的内心慢慢被一股强烈的激情所点燃。
他目睹了旧社会的糜烂和无序,也意识到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。
因此,他放弃了平静的日子,加入了军队,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为民族解放闯出一条新路。
黄公略一开始参加了湘军,可那时的湘军军阀问题多多,烂得不行,黄公略特别失望。但他还是咬牙坚持,在里面磨练自己的性子,也亲眼看到了那个时代是怎么变的。
经过这些年时光的打磨,黄公略慢慢有了自己对国家和革命独到的看法。
他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搭在了让民族振兴的事儿上,既不被名利所动,心里也没装着啥私心杂念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湘军那时候,他交到了一个很合得来的朋友,那就是彭德怀。
彭德怀性情大方直爽,黄公略呢,就比较含蓄且爱琢磨事儿。在一场接一场的战斗中,他俩结下了很深的交情,啥也不用多说,心里都明白,成了革命路上最铁的哥们儿。
战场上结下的深厚战友情,同样对黄公略的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黄岁新自小就在爸爸的回忆和事迹里长大,她知道爸爸经历的革命岁月,也懂得家里人肩负的使命。
此外,黄岁新深受黄公略牺牲与奉献精神的影响,在父亲的亲身教导下,他从小就下定了决心,要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她好多次在老爸的嘱咐里琢磨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走,一直在追求学问和革命梦想中间找那个合适的点。
不管在哪里,黄岁新都明白,他和父亲之间的联系不只是因为血浓于水,更是一种责任的传递。
这种责任心牢牢印在她的心里,成了她人生路上最关键的指引方向。
【一纸请求】
1952年,黄岁新高中一毕业,就凭着自己的好成绩考上了河南平原农学院。不过,她心里头却挺纠结,挺没底的。
她考上了河南的一所学校,但黄岁新从没离开过北京,她舍不得这个充满时尚感、包容各种想法的地方。
在这个城市里,她有亲人朋友的帮忙,有自己的小天地,就连她对革命和理想的追求,也总能和这座城市的氛围融到一起。
和河南那块她不熟悉的地方比起来,她对平原农学院没啥太大兴趣。
黄岁新心里明白老爸的期望,也懂得身为革命后代,自己应当为了国家和家庭的未来,听从党的指引。但是一想到将来要走的路,她心里就有点儿犯嘀咕,不太情愿。
心里的纠结和不明白,最终让她鼓起勇气,向自己非常尊敬的彭老总提出了一个要求。
她想让学校调整下安排,转去北京的某所大学读书,这样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继续学习。
当黄岁新见到彭老总时,心里七上八下的,因为她清楚彭老总的脾气,也明白他对个人决定有着很高的标准。
彭老总是个身经百战的革命将军,他处理问题总是爽快又坚决,心里时刻装着集体和国家的利益,比啥都重要,而且一直严守党的规矩。
可没想到彭老总直接而严厉的反应让她大吃一惊,当黄岁新提出想留在北京的请求时,彭老总轻轻皱起了眉头,脸上一点欣赏或宽容的神色都没有。
沉默了一会儿后,彭老总对像亲闺女一样的黄岁新讲道:“你爸为了国家大事、为了革命事业,啥都豁出去了,你咋就不能听党的话,走好自己的路呢?你提出这个要求,是不是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呀?”
彭老总说话声音不大,但就像一把尖刀,直戳黄岁新的心窝子。她没吭声,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,心里满是惭愧。
她知道,彭老总讲的有道理,爸爸的革命梦想,还有彭老总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,早就牢牢记在她的心里了。
她打小就明白,在这个世界上,个人能选的路并不多,每个决定都得围着国家和党组织的利益转,个人的想法不能比集体的需要更重要。
彭老总瞧着黄岁新低垂的脑袋,眼神里多了几分温和,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决定,没动摇。
你爸爸在世时,心里头最重要的就是革命,你得记住,你不光是黄公略的女儿,也是这块土地上的孩子。党给你安排的事儿,是你得扛起的担子,革命不会因为你的一个小请求就停下来。
突然,彭老总话锋一转,随即吩咐旁边的工作人员:“快去,把朱总司令请来一趟。”
这时候,黄岁新心里直犯嘀咕,她压根儿没想过,彭老总会把这事儿推给朱老总来处理。
没过多久,朱老总走进了彭老总的办公室,先和他简短地打了声招呼,然后就把眼神投向了黄岁新。
“彭老总问,你见过她没,总司令?”
朱老总微微颔首,“我认识,是黄公略的女儿,黄岁新嘛,你现在在哪个学校念书呢?”朱老总转而问向黄岁新。
黄岁新心里有点七上八下地说:“我被平原农学院录取了,可我心里还是想留在北京。”她说话的声音里透着点紧张,生怕这话会让面前的两位老革命不高兴。
朱老总听完轻轻晃了晃脑袋,声音平和又果断地说:“你爸爸的遗体安葬在江西的山谷中,他为了这块地方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,你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心情......”
朱老总说话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,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对党的规矩和革命信念的坚定,黄岁新听了,眼眶不由自主地红了起来。
她懂了,这不光是自个儿的决定,更是他们这个革命家庭对国家、党和人民所承担的责任。
经过两位老革命家的耐心开导,黄岁新心里的谜团慢慢解开了,她打算听从党组织的调配,去河南的平原农学院继续学习。
这个选择挺不容易的,但它显示出她明白了爸爸的愿望,也表示在挑选人生道路时,她最终决定勇敢负责。
【回归初心】
从那时候开始,黄岁新就不再为自己对北京的舍不得而犯难,也不再为能不能扭转命运而伤脑筋了。
她懂了,身为黄公略的女儿,她不光要守护好家庭,还得对国家、对党、对革命事业负起责任。
她从父亲和革命老前辈那里接过了使命感,这不仅仅关乎她个人的决定,而是和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的重要选择。
黄岁新不再让自己深陷于个人情绪的漩涡里,他开始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。
虽然她心里还是有点舍不得,感到有点遗憾,但她清楚,这种心情只是短时间的,最关键的是,她要懂得并传承父亲的革命精神。
她为了革命和人民,毫不含糊地放弃了个人幸福,这种坚定的信念最终在她心里扎下了根。
她开始明白为啥父亲会为了革命放弃所有东西,为啥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做选择时,他会毫不犹豫地选国家。
爸爸从来没有回过头去想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日子,他做的所有事情,都是为了能让民族获得自由,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。
黄岁新,黄公略的女儿,心里清楚,自己的使命就是把这份担当和信仰继续传递下去。
黄岁新决定了自己要走的路,心里装着对父亲深深的想念和尊敬,还有对革命事业不变的信心,她迈开了前往新旅程的步伐。
到了平原农学院,她会继续读书学习,但她心里明白,这不仅仅是为了多学知识、提升自己,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给国家和人民出一份力。
她会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,来报答那些革命先烈们所付出的所有努力。
此外,黄岁新从朱老总和彭老总那里体会到了真正的革命家精神——这不仅仅是勇敢地打仗,更重要的是他们毫不畏惧的奉献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选择。
她开始从心底明白,真正的革命不光是大场面的战斗,而是平时做的每个普通选择,都是为民族和国家出一份力。
这种付出,不只是计较眼前的个人利益,而是为了更长久以后,就像她爸爸以前做的那样,毫无抱怨,坚决地往前走。
当黄岁新拎起书包,坐上前往河南的火车时,她心里已经没有了半点犹豫和后悔,只剩下满满的坚定和责任感。
她心里清楚,自己的未来跟这个大好的时代紧紧相连,也跟那种为民族自由、人民幸福而不停奋斗的革命精神分不开。
启运配资-配资交易软件-按月配资-配资平台哪个是实盘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